备考路上每一天,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赵婷婷 班级:M1712098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16日 发布者:MBA中心
事实上,这篇文字应该码得更早一点。
在收到拟录取的邮件后,我第一时间在朋友圈恭喜了自己。除了收获满屏的点赞、羡慕以及飞起来的红包外,还有更多的试探性的问询。那些日子,微信的小窗、电话和聚会上,话题基本都是围绕我和安泰MBA所展开的。尤其是近期,随着MBA学前教育的开始,更多人对我的这部分新生活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仅以此篇文字,撩拨一下看客们蠢蠢欲动的心,给你们增加一点信念。
当然,也送给自己,纪念不曾逝去的激情。
以下,我将以Q & A的形式来回顾去年申请时的感受以及整理身边人问到我的比较趋同的问题。(好职业病 ┑( ̄Д  ̄)┍)
Q:怎么会想要去读MBA的?
A:交大MBA网络申请也有同样的一个问题。“择善而从”是我给到的答案。
我们通常听到的是很多特别实在的分享,诸如“扩展人脉、提升学历、系统性学习、调整职业路线、升职加薪、创业储备”等。相较而言,我的回答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目的性,我只是认为我应该去读,我简单而又直接的逻辑是:既然大家已经罗列了以上那么多读MBA可能带给你的好的影响或者结果,而我又渴望再进一步,所以,对我而言,我只需要考虑如何全力以赴即可。
正像我在班服的包装上写下的一句话,“我们开始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知道有结果,而是知道这样做是对的”。
我憧憬的是,在对的方向上,能够遇到的可能性。或许我会改变职业,或许我会创业,或许我会认识一些有趣的人开始一个不同的生活,又或许,我可以在未来和我的宝贝分享妈妈当年的故事……我愿意去想象,愿意去计划,但我更相信会在MBA的这个际遇上,让这一切发生得更美好。
Q:为什么是交大安泰MBA?
A:感性和理性加权综合考量的结果。
现在,每当学校活动散场,同学都会问下各自回家的方向。每次我回答我在五角场的时候,大家都会意味深长的感叹一句,“那离东北某高校好近啊!”。 ( ¯▽¯;)
对于交大还是东北某高校,我和很多同学一样也曾有过犹豫。因为,二者任何一所学校都一定会让你收获满满。但,适合的、喜欢的才是最理想的。所以,我用一个表格解决了我的选择困难症。或许你可以一试。
把在意的所有因素罗列出来,并根据主观感受给到一个权重的分数。同时每个因素打分的时候,好的那个给满分,相对没那么好的,根据感受值相应减分。最后加权平均取最终结果。
客观因素:
表格里面能够看到社会声誉和师资力量我二者没有区别。毕竟作为“唯二”的顶级高校,很难从更细致的维度来判别孰优孰劣。国际排名有具体的FT排名数值参考,交大领先,但东北某高校也没有落后太多,所以,1分之差。
校友推荐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学校的途径。他们描述给你的,一定是学校影响他们最为深刻的地方,当你将这些人以学校进行分组的时候,便能够感觉到一些共同特质,那或许就是这所学校本身的气质。之于我,无论是之前在北京工作的7年多,还是上海工作的1年多,对我影响很深的人之中,安泰MBA毕业的居然意外的多,那么他们的推荐我自然是更多倾斜的。
主观因素:
从备考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未来就读的便利性来考虑的几个因素,在意却没那么重要,所以权重不高。比较下来,交大的面试比东北某高校的面试要难,所以得分低;但交大单科最低要求分数比东北某高校要低,所以得分高;交大的面试,无论是与考官之间的沟通,还是小组之间的配合,都更有激情,我更喜欢,所以得分要高;但交大距离我家很远,但离公司相对又比较近,所以得分相对要低。
加以权重,最后交大安泰的得分要比东北某高校高,那么,我就决定交大安泰了。
Q:如何准备面试?
A:用清晰的逻辑和恰当的言行表达出来自己的相对真实的一面就好。
因为自己8年多的公关从业经验,我已习惯于为所有的发布会和采访准备好参考的Q & A。所以,我为自己准备了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并根据我在企业中做考官时的经验,准备了几个我会挑战自己的问题。虽然面试一定不会按照我的预演来走,但大纲基本还是在范围内的。花一天时间来梳理自己的思路和逻辑,也是对自己的重新审视,还是值得的。
至于组面,做到有礼有节,有理有据就好。没做准备,全凭临场发挥,毕竟不同的队友,现场应该会有不同的临场反应的。
Q:考试难吗?
A:我只想问:决心准备好了吗?
因为没有决心,那么一切都是难的。
实际上,题目确实不难。初高中的数学,四六级间的英语,至于写作和逻辑,大家都不会相差太多。当然,如果面试拿到“国家线预录取”资格之后,心理负担确实会小很多,我同组面试的很多人,因为没有拿到C线而放弃了备考。但,我现在的同学里也有很多是拿着附加分10分考进来的。
所以,看你的决心和精力投入。
Q:需要复习多久?
A:我从十一开始申请面试,距离12月24日的考试,不足3个月时间。大部分工作日可以满足每天2-3个小时的学习。周末推掉一切邀约,只要不在出差,一定是全天复习,大约10个小时。
我是思想走得很早,但行动迟迟没有跟上,因为北京到上海的生活和工作的变动,新工作、新环境的适应以及出差加班等原因拖沓着,当看到最后一期面试报名即将截止的时候,我才不得已将这个事情提上了日程。考试前后,还因为母亲要手术,请了2周的假期回老家处理相关事宜。总之,对于时间紧张的人来说,我这样的节奏还是略微匆忙的,意外的发生,很可能会打乱节奏,甚至打乱情绪(尤其是母亲在考试当周手术,让我异常焦虑和紧张)。
所以,准备时间这个问题,赶早不赶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别给自己留借口。当我见到了马上预产期的孕妇来参加考试时,我在想,和她相比,还有什么借口不坚持呢?
Q:如何备考?
A: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仅供参考:
1、复习科目有侧重,清楚自己优劣势。
开始前找一套真题进行下测试,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合理安排各科目的精力投入。
数学简单,但难的是如何快速和技巧性地解题,所以我要求自己每天都要有至少20个题目的练习。逻辑,有一个APP,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会有讲解,掌握了套路,就没那么无头绪了,练习不用多,重在理解结题技巧。写作,大家的差距不会很大,重在练习提笔写字的感觉,所以我前期就抄抄范文,熟悉手感,总结范文的思路。
综合的时间很紧张,如何分配时间、答题顺序,都是在根据自己平日里的感觉和模拟来调整的。英语考试时间太过充裕,多认识单词是必要的,我基本以背单词为主,复习时间不多。
2、不要贪多,主攻真题。
一开始,我买了一套复习书籍——数学、英语、逻辑和写作,每本书都要三四百页,收到后,心里有很强的抗拒感。
整个备考下来,除了数学那本书,其他三本最后还是新的。但真题基本做了3遍,尤其是数学和逻辑,感受出题思路,重点整理错题和熟练运用公式。
3、提前规划复习节奏。
10月份的时候,比较忙乱,无从下手,后来花半天时间静下新来,梳理了下自己的优劣势,并根据自己要练习的真题数量,制定了一个每天的完成计划,这样心里比较清楚复习到什么程度,不至于每天回到家后手忙脚乱,思考今天的目标是什么。
这是我计划的部分截图,基本是可以按照节奏完成的。
4、参加一个靠谱的学习小组。
因距离的原因,常常会去东北某大学蹭自习室,也因此认识了一群同样备考MBA的朋友。我们组成了一个10多个人的备考小组。有不懂不会的题目,拍个照片,自然就有人给你讲解;有坚持不住的时候,看别人每天的打卡,你会再咬牙坚持一下;有些人会有不同的信息和资料,互通有无,事半功倍……整个备考小组的存在,让整个过程不再枯燥和孤单。
备考只是前奏,现在才刚刚开始。给自己一次机会,在未来的每一天,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MBA将会是一个砝码,增加你人生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