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上海交大安泰MBA教授冯芸:上海如何稳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6日 发布者:市场办学发展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6日

发布媒体:每日经济新闻

新闻链接:

1635212869650043947.jpg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其在金融行业的渗透,国际金融中心评价体系已然发生巨大变化。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排名逐年上升,并被归入“全球性顶尖”金融中心类型,彰显强大的竞争力。但是研究发现,在2021年3月发布的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亚太地区有5座金融中心依次位列第3-7名,差距相当微弱,竞争激烈,上海的优势地位并不稳固。在新近发布的第30期排名中,上海从第3名跌落至第6名,第3-8名得分中相邻两个排位仅有1分之差。上海如何稳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如何理解国际金融中心评价体系?

国际金融中心排名是较为客观、全面地比较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就的方法之一。目前较为公认的全球金融中心评价体系是英国独立智库Z/Yen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er Index,以下简称GFCI)。

GFCI指数从2007年发展至今,竞争力指标现在包含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发展水平、声誉五项。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五类竞争力指标中的营商环境的评估从线下扩展到线上。在监管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拥有低风险、有序、稳定的环境在对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价中越来越重要。

基础设施评估指标关注重点逐渐从以物理形态存在的基础设施转移到线上网络的便捷程度。

金融业发展水平指标变化主要体现两个评价趋势:一是提高对金融科技的关注度,另一个趋势则是绿色金融。

声誉指标的变化反映两个趋势:一是对于创新的关注度在提高,着重衡量全球城市的创新能力及技术人才优势,评估时会考虑高科技企业数量、风险投资和研发支出、年轻人口占比等等。二是更加注重资本的流动性,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重要。

上海从2007年的第24名一路跃升至2021年3月第3名,排名的大幅提升反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另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北京和深圳不再位列“全球性顶尖”金融中心,而上海依然被归入此类。

对比2008年的排名,伦敦和上海的得分差距明显缩窄,在2021年9月的排名中,位列第3名至第8名的中国香港、新加坡、旧金山、上海、北京、东京的分数相当接近,其中有5座金融中心均属亚太地区,并且从各期排名来看,得分差距逐年缩窄的趋势非常明显,上海的优势地位并不稳固,区域内部的竞争非常激烈。

在第30期排名中,根据竞争力各次级指标,上海表现最佳的是金融业发展(位列第4)和基础设施(位列第七),而相对较差的是营商环境和声誉(均位列第15)、以及人力资本(跌出前15)。

 

上海怎样做到“全球顶尖”金融中心?

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已是事实,但如何继续稳固“全球顶尖”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重要方面。

目前中国大陆数座中心城市在营商环境等指标中排名相对靠后,因此即使上海致力于建设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但也在经济体层面上受累于整体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排名的提升的因素需要整体大环境的改善。

首先,国内若干城市在建设金融中心过程中应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各自优势,相互扶持发展,达到以点带面的整体提升。

近年来,中国大陆若干所大城市相继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在国际权威金融中心评价中,仅上海列为“全球性顶尖”金融中心,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青岛和天津列为全球专业性金融中心,呈现差异化的特色。未来这些金融中心还需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形成梯队态势,强化特色优势,相互扶持发展,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目前国家将上海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而北京则更倾向于金融监管中心。借助监管科技领域的研发和推广运用,可提高国内金融监管科技水平,改善国家层面的营商环境,对大陆几所金融中心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上海凭借其强大的金融要素市场,以及与全球金融机构的广泛联结,带动国内几所专业性金融中心纵深发展。

第二,要大力发展监管科技,改善腐败感知指数、腐败控制、贿赂风险、电子政务发展指数等多个营商环境相关的指标。

以区块链的运用为例,由于区块链本身所具有的公开透明、全程留痕、可追溯等特征,该技术可以解决违规操作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可以考虑在各级政府采购部门推广应用,从技术角度能够有效地控制腐败,从而改善营商环境。

第三,上海应继续做强做大金融要素市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并着重于要素市场互联互通程度的提高,以及数据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继续稳固已有优势。

上海是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集聚了股票、债券、外汇、期货、票据、保险、黄金、石油等各类交易市场,还有上清所、中登、中信登、跨境支付清算等一批关键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与先进的科技手段深度融合。近年来,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各大机构聚焦于IT技术架构转型升级,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不断拓展和丰富核心系统和核心业务的边界。

在上述基础上,建议一方面上海继续创造性地结合技术和制度优势,提高金融要素市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消除市场分割。另一方面完善数据治理机制。金融要素市场产生的海量数据如何定价、流转、使用,直接服务于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并创造价值是金融中心的重要属性,更是全球顶尖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不应满足于海量数据沉淀在各交易所内部,积极发挥上海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使数据切实转换为生产力。

此外,还应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应用,补足上海在环境和居住等方面的短板。

2020年上海的全球城市实力指数位于伦敦、纽约、东京和中国香港之后。构成该指数包括经济、研发、文化交流、居住、环境和交通等六个方面,其中差距最大的是环境和居住,在“空气的清洁度”、“绿地的充实度”以及“零售店数量”、“医生数”等相关指标上有待强化。

在国家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方面。发展绿色金融不仅助推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时可以通过改善居住和环境质量,进一步稳固并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上海应致力于建成世界级的绿色金融中心。充分利用上海在金融要素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建立健全共享的、全领域的绿色金融数据库,加强相关数据的采集、认证、流转、监控、披露和应用,加快推进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的ESG评估体系建立。此外,借助金融和市场手段,而不只是单纯依赖行政手段,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降低碳排放,实现低能耗,以此改善居住和环境质量。

最后,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人才是关键的生产要素和核心竞争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还需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集聚和流动上提供更多的制度支持和长效机制。

 


教授简介

冯芸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交大安泰科技金融MBA项目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1)企业衍生产品运用与企业价值风险关系;2)汇率洐生品与汇率风险管理;3)金融创新、金融市场质量与金融监管;4)科技金融 

研究成果中有三项获得省部级奖,其中两项排名第一;有四项获得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其中三项排名第一;一项获得上海科技论坛青年学者优秀建议奖,排名第一。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在《Economic Modeling》、《China and World Economy》、《管理科学学报》、《世界经济》、《系统工程学报》、《中国管理科学》、《中国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等学术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有五篇论文获奖(均为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出版学术专著四部,其中两部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曙光学者(2007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2013-2014)、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2009-2010)、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届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三等奖(2006年)、 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20091月被正式授予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的荣誉称号)、上海交通大学师德标兵(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