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波
M1512095
转眼已到了2015届新生学前教育期,学前动员大会上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讲、热情洋溢积极参与班集体工作的可爱同学、各类前沿论坛、热火朝天的社团招新……无不让人感受到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的丰富与激情,期待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回顾过去一年来经历的种种,尤其作为准妈妈可能感受到的更多的压力,思绪万千。提笔写下备考一路的思考和行动历程,希望能对未来有志于进入百年交大挑战自我的同学有所帮助。
缘起
报考MBA的念头已经萌发了两三年了,但一直担心自己管理经验尚浅,无法发挥读MBA的最大效用,因而未有行动。但随着团队规模的增大和挑战的增多,愈发感受到自己在系统化管理框架、软性管理技巧和商业视野等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希望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反思、去体会、去锻造自己。
其时,我拥有5年工作经验、3年团队管理经验,对于进入一流商学院“回炉重造”的渴望很强烈;但所处的咨询行业以工作强度大出差多加班多为特点,同时结婚2年有宝贝计划。经过审慎考虑,决定作为职场女性,想要“鱼和熊掌”兼得,只能多线程运作、拼一把了。
择校
我选择学校的过程非常迅速,核心原因有三:
1、本科在沪上某985/211高校就读,现选择MBA院校也希望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而交大是国内唯一一个同时获得了AMBA、EQUIS和AACSB三项国际顶级权威管理教育体系认证的商学院,水准获得国际认可;
2、我的直接上司在交大安泰EMBA就读,另一位朋友也在读CLGO项目,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到了安泰师资之强大、课余活动及论坛之丰富和学风之严谨——我的上司经常会体验并分享很多有启发的活动;我的朋友会天天早起苦练英语口语,外教也经常与他沟通学习近况,试想国内商学院谁能做到如此严格;
3、这一原因较为实际,因为安泰地理位置正处于公司和家的中间。既然决定读MBA,交通便利性就很重要,能够帮助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尽可能多地投入时间学习和交流。这一点我也在面试时很坦率地和老师说了,并坦言据这三大原因交大安泰是我的第一及唯一选择,老师听了第三条原因后笑了。
面试
根据与朋友的交流,越早进行提前批次面试越有利,因为C线(国家线预录取)名额在四个批次里有可能呈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虽然当时距离第二批次面试申请截止只有一周时间、正式面试也近在眼前,我还是抓紧时间完成了申请。不过一周时间确实有些仓促,建议大家还是提前做好准备,多花一些时间在申请材料撰写、模拟面试准备等,充分的准备对缓解现场的紧张情绪很有帮助。
写申请材料时,我借此机会回顾了自己五年来的职业生涯和未来发展方向,梳理清晰后落笔表达会快很多,这也是向学校展现自己未来潜力的好时机。
我也对自己进行了SWOT分析,交大每年都会收到那么多优秀候选人的材料,WHY ME?我的Strengths在于:本科背景、年轻可塑造性强、相较同龄人管理年限较可、从事咨询业具备较强的逻辑思辨和综合能力等,而Weakness也很突出:工作和管理年限都较短、从业经历较为单一、视野不够等,因此我在申请材料中重点突出了强项,而对于弱项则展示自己对此的清晰认知和未来如何通过学习提升。
另外,个人认为推荐信内容和争取到公司的支持也很重要。写推荐信的人不一定要很高层,否则可能由于对你的了解不够深入使得内容过于泛泛而谈;一定要选择很了解并支持你的智者为你写推荐信。我当时请我的两名直接上司(公司总经理和副总)为我写了推荐信,而集团董事长虽然更为知名但基于上述原因没有请求他的帮助。
提交完材料后顺利收到了面试通知,面试前我翻看了安泰官网备考专区大家的经验,受益匪浅;同时也详细咨询了我的朋友当年面试CLGO的情形和注意事项,并据此准备面试各环节的策略,比如:
1、 准备好2分钟的个人自我陈述(梳理清晰并熟练表达个人背景情况、优势等,注意将表达练习纯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紧张的情绪)
2、 准备常见问题的回答(如为什么读MBA、为什么选择交大、个人工作内容
3、 小组面试的定位(根据自己性格特征和长项初步考虑好自己在小组中的定位,不一定要当Leader,个人感觉组内充分的沟通和较佳的团体合作最重要,一切向着团队最后产出最好的成果而努力)
4、 复习常见英语的表达,找下语感
后面因该阶段工作很忙碌及出差较为密集,我的准备工作较为仓促,也没有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心里没底后在个人面试环节情绪较为紧张,尤其在看到主面试官严肃的表情后就更甚了,整体并没有充分体现个人优势。
个人面试结束后回到教室,来到自己所在的小组。小组中人才济济,有创业的老大哥,有职场前辈,有干练职场女性……小组面试中老大哥为leader,我考虑到自己的特长在于搭建逻辑框架、问题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加之发言顺序靠后(面试位为7/8),因此定位在梳理总结回答关键、并提出问题解决框架。现场大家各抒己见,我也提出了问题解决的短中长期框架,最终小组顺利结束,组员都有充分且不错的表现。
最终面试成绩为C线。回顾自己的表现,个人面试不算好、小组面试尚可但也不算突出,猜测加分项可能是个人背景、申请资料、推荐信及面试时的坦诚表述,因此大家务必重视前期资料的提交,在遇到压力面和不利情况时也不用过于担心,整体还是很看综合情况的。
笔试
有了C线,在准备笔试时心理踏实了很多。我购买了各学科教科书和历年真题,同时制定了复习策略:
1、 分析自己的优劣势,着力补弱:
先扫视了各科教科书和真题,了解各科考试方向和难度。判断数学和英语可以弱化复习,而从没训练过的逻辑、论证有效性分析和论说文将是复习重点,同时英语的大小作文也需要一定的模板句式的背诵和练习
2、 在上述基础上,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吃透各科教科书并完成书中习题,尤其是重点学科,同时在笔记本上自行梳理知识要点(尤其是逻辑要点的梳理对于承前启后贯穿知识点很有帮助;其次就是英语的各类模板句式,需要自己梳理以加强记忆)
3、 最后就是做真题,把控做题速度。一般将做题速度提高到能提前30分钟完成会比较保险一些
复习期间正好是孕前期,嗜睡且易疲乏,加之公司业务繁忙,要在每天下班后或周末加完班后坚持复习,还是需要很多鸡血的。想到这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和梦想的高校,咬咬牙坚持了下去。
临考当天,老公全天陪考,来回接送、提前探点午饭餐厅、在车内准备了午睡铺盖,为考试当天留存体力和保持头脑清醒有很大帮助。
考试答题顺序的安排也非常重要,一定要先做自己有把握、分值占比高的板块,再啃难的部分。
比如综合能力,我选择先做数学、论证有效性和大作文,最后再做逻辑。因为数学是我的强项、而大作文如不完整扣分会很严重;但逻辑题耗时长、分值低、容易做错,整体性价比不高,放到最后做,一来不影响信心、二来哪怕来不及失分也有限。果然当天数学题偏难,较预估多花了20分钟,最终逻辑剩了2道题来不及仔细推算,我就凭初步的推算随便填了答案。
而英语,我则选择跳过完形填空直接做后面的部分,也是因为完形填空的性价比较低(20道题15分),而阅读理解每道题都有2分。不过这次英语较为简单,做完整张卷还剩了不少时间,没有发挥该策略的功效。
笔试成绩出来后也有些超出我的预期,230多的总分,让我距离交大的梦想又进了一步。我想整体得益于公司和领导的支持、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家人的支持和临场的发挥。
入学
笔试后就是正常批次面试、政治考试和体检等流程了。5月带着肚子里的宝宝再次进入交大美丽的校区,感觉心理充实而又期待,等待我的将是两年半忙碌而又有收获的MBA生涯。
回顾整个备考期,觉得合理的策略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能够事半功倍地达到预期的目标。希望大家都能得偿夙愿,实现梦想。